潮湿、闷热,连蝉都懒得发出一丝声响。
【资料图】
8月4日中午12时,洪水来了,从东淀蓄滞洪区的台头镇进入静海。
尽管台风“杜苏芮”已经被停止编号,但它的残余影响仍然给京津冀地区带来强降雨。静海全区各单位、各部门迅速进入防汛、防洪、抢险工作状态。
大清河、子牙河上游水位快速上涨,作为两河行水的必经之地,静海面临洪水直怼。
来不及采摘的李子,牵不走的牛羊,长势喜人的玉米、高粱……东淀蓄滞洪区王口镇、台头镇、独流镇的23个村庄,3万余名群众,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和大道理,他们用25个小时的转移速度,诠释了舍小为大的家国情怀。
作为静海的邻居,西青区赤龙南街、西营门街等街镇行动起来,一连几天没回家为静海转移安置群众提供生活保障的街道办工作人员;为老年人准备各类常规药品,随叫随到的医护人员;往返配送物资的机关干部;生活垃圾清运工……
连续奋战直到中暑,一天喝下8瓶矿泉水,买光周边村庄所有的冰棍儿……无私援静的企业、志愿者,固守堤坝的党员干部,他们用手速拼流速,用体力博时间。
他们为了谁?为了父老乡亲不流泪,为了离家的人早回;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
我的家我来守
凌晨4点,大清河围埝北面的农田边,郝秀雷紧握手电筒朝着一个方向照了又照,为的是看清水情。作为台头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郝秀雷和队友们肩负起巡堤的任务。洪水来后的第一夜,他们比往常的巡查更加谨慎和警惕。
大清河围埝是台头镇“清北四村”(胜利村、和平村、民生村、建设村)的守护堤。洪水来后,大清河围埝是台头镇的第一道“城墙”。
郝秀雷拿出手机,指着屏保上的地图告诉记者,东淀大清河以北有一道类似半圆的凸起地形,这就是大清河围埝,始建于1987年,与大清河北堤相连形成闭环,环绕清北四村。规划设计高程8.5米,高于大清河北堤0.5米。
“这道围埝就像一堵城墙,保障清北四村的安全……”郝秀雷说到一半,突然有些犹豫。“如果洪水水位高于这个高度的话,那就意味着北四村……甚至……”说到这里,这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声音变小了,他用手撇了撇眼角,快步走到汽车那面,随意翻找着后备箱,他揉了几次眼睛,生怕被别人发现。
自从大清河上游出现洪水后,台头镇就启动了应急民兵排。郝秀雷和30位队员分组巡查东淀大清河堤坝。4人一个班,2小时巡查一次,24小时不间断。
每次巡堤,除了查看涵闸外,还要看水位、扬水站、沙袋以及堤坝上有没有闲杂的车辆、物品等等。他们负责的巡查段,仅开车就要40分钟路程,加上在各个点位查看的时间,一轮下来超过2个小时,经常是这一组巡查还没结束,另一组就接上了。
郝秀雷告诉记者,洪水来后,大伙儿没有休息,时刻关注水位线。实在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眯一会儿。自己的老家就在台头镇,汛期以来,没时间照顾家人,守护大堤就是守护家人。
连续的坚守,郝秀雷的脸上明显“写着”疲惫,但巡堤时从来没拖后腿。1996年,台头也遭遇了一次洪水,当年郝秀雷的父亲是一名水利人,他日夜奋战在一线。那时的郝秀雷跟着父亲,用家里的拖拉机帮着村民运送物资。27年后,郝秀雷接棒父亲,站在古老的大堤上,那种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让他义无反顾。
30人的巡逻队,有20岁的小伙儿,也有70岁的老者,大家不分日夜地守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与蚊虫叮咬为伍,与洪水泥沙为伴。
大清河水位还在上涨,他们重复着走过无数遍的路,继续着始终如一的任务,叫守护。
西青区转移安置点:温暖如“家”
让郝秀雷放心不下的,还有已经转移的街坊邻居,他们怎么样了?带着他的思念,静海融媒记者来到西青区赤龙南街转移安置点实地探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远亲不如近邻……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在静海和西青两区之间完美诠释。
经市指协调,西青区赤龙南街和亲静园、和亲儒园被临时调整为转移安置点,接纳东淀蓄滞洪区静海转移安置的部分群众。
“大家别着急,每个人都有,先让老人孩子取餐……”临近饭点儿,西青区赤龙南街的工作人员将热气腾腾的盒饭一份份送到了群众手中。
“饭菜有荤有素,这里的工作人员还时时关心我,陪我说话,让我感觉特别的温暖。”安置点工作人员细致的服务,让台头镇建设村村民郝润茹十分感动。“一日三餐,每天定时定点送过来,饭量很足,也很合胃口,我们住在这里,什么都不用操心,知足了。”建设村村民刘生平对转移安置点很满意。
西青区赤龙南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转移安置点群众的一日三餐都由西青区商务局负责统一供应配送,保证大家的餐饮干净卫生。
台头镇北二堡村村民郭金书通过视频向妹妹报平安,来转移安置点之前她还有些担心,到达后发现这里的条件比想象的好,还有很多村民可以一起聊天解闷,吃得好,住得也很舒心。转移安置点内配有电梯,房间内干净整洁,空调、淋浴、热水器等一应俱全。
为切实保障静海群众的身体健康,西青区赤龙南街在转移安置点设置了医疗保障组,每天2名医生24小时在岗。除了满足群众健康检查和用药咨询需求外,还定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等提供上门查体服务。
台头镇北二堡村村民段文禄是一名孤寡老人,身体不好。尽管经常在药店买药,但对一些药物的功效作用并不是特别了解。“西青区的医生们对我的身体情况和日常服药进行专业的指导,太感谢他们了。”段文禄有些激动。
西青区西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杨意告诉记者,他们配备了急救药品、消毒消杀用品以及针对慢性疾病、呼吸道感染、肠胃感染等常见病症的治疗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转移安置点工作人员辛苦细致的工作,静海的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的,他们对转移安置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有啥事儿跟工作人员一说,人家马上就给办好。没事的时候就串串门,大家一起聊聊天,现在这儿就像一个临时组建的大家庭,住起来特别安心。”“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西青区把我们安排得这么好,我们要听从安排,不给政府添乱……”采访中,这些是记者听到最多的声音。
西青区赤龙南里街道办事处干部赵军表示,让静海的群众住得好、吃得好,是他们最大的责任。
群众的安心,除了有本地党员、干部、志愿者的日夜守护,更有来自多部门、单位以及央企、民企的有力驰援。
人均8瓶水 买光超市冰棍儿
连灌两瓶藿香正气水,药香味儿还在喉咙边打转儿,艾志超的喉结连续滚动了几下,希望尽快把药水全部压下去。同事递过来一瓶矿泉水,艾志超猛灌了几口,药水下去了,汗还是不停地往外冒。
37岁的艾志超是中建六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驰援静海大清河堤坝加固工程突击队长。8月1日他和团队接到驰援任务后,立即从公司分支机构和周边的项目工地上抽调精干力量。公司自行准备挖掘机、运土车、编织袋、铁锹、雨衣、雨鞋、沙袋等防汛物资。随后,艾志超带领上百人的团队赶往大清河段独流镇大堤,按照分工开始防洪固堤作业。
作为建筑“内行”,防洪堤坝的搭建对艾志超团队来说不算难事,可现实却给他们出了难题。
首先就是道路通行难。大堤上只有一条约5米宽的路,运输物料的车双向通行缓慢,工人们乘坐的车辆无法通过,大伙儿只好携带工具步行3公里前往工地。
其次,就是潮湿闷热的天气。艾志超告诉记者,每个沙袋重达40公斤,即便有手推车运输,也需要三个人合力,一个人铲沙子,两个人搬运并垒砌。一轮儿下来,衣服就湿透了。
工人们上岗时,除了携带必要的工具外,带的最多的就是水。送饭的同事把车上剩余的空间全部塞满矿泉水,一天下来带多少没人统计,但每人每天平均能喝掉8瓶水,很多工人甚至整天不排尿。
8月3日,天气更加闷热,运送补给的同事跑遍了独流镇十多个超市,甚至连周边村子里的小卖部都跑了一圈儿,买光了所有的冰棍儿,为的就是能给大堤上的工人们防暑降温。艾志超告诉记者,每天都有若干同事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暑,但没有人撤下来,休息一阵儿接着干。
速度是防洪固堤的“生命线”。300米长、1.6米宽、1.6米高的防洪坝,即便现场困难再多,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前完成任务是中建六局的传统,大伙儿每加快一分钟就能为河堤下的村庄多争取一分安全,中建六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先后有400多人次投入防洪固堤作业。
8月4日晚,施工现场下起雨,本以为工人们会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没成想,大伙儿速度更快了。“加快!再快!咱们得比水位上涨的速度更快……”“好,快点儿……”艾志超的喊声得到了大伙儿的回应。
嗓子沙哑,手上起泡,热到中暑……要说修建堤坝可能没有人比他们专业,但没有多少人会因为专业去拼到身体极限,他们做到了,为了大堤,为了静海。
也许你无法记住每个“外援”的名字,但请记住他们来自哪儿(已知的部分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天津穿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天津富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交(天津)轨道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建工天住集团
中国安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文:静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