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福狮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不管是石雕、木雕、陶瓷或是灰塑等,我们平常所见的狮子艺术造型大多是比较大的,其实还有一种比较小巧的狮子造型容易被忽略,这就是帽花上的“狮”,包括剑狮。
各种类型的帽花
狮头帽花造型饱满
(资料图片)
狮子造型的帽花
狮头八卦帽花
品类繁多的帽花
在永春收藏爱好者林先生家里,笔者见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帽花,材质大多是银鎏金的,有八仙、福禄寿星、如来、观音等造型,有“福禄寿喜”等吉祥用语,有龙、象等瑞兽形象,有八卦、暗八仙等吉祥纹样。
据林先生介绍,帽花是帽子装饰品的一种,在唐朝之前就已出现,明清广泛流行于民间,大多用于婴孩的虎头帽上,妇女也多有佩戴。至民国时期,民间银饰品丰富齐全,点翠、累丝等工艺运用于小小的帽花,打造出各种精美漂亮的吉祥纹样,使得玲珑小巧的帽花文化更加丰富。一顶帽子的装饰品,包含了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神佛人物等,材质包括金、银、铜、玉、蜜蜡等。妇女或女孩的帽子后面往往还有下坠铃铛的小银牌,铃铛样式或为吉祥花果,或为八卦印玺,铃声清脆悦耳,富有情调。
仔细观察,在这些帽花上可以找到数量不一的细孔,这是为了方便用针线缝在帽子上的。小孩子的虎头帽一般是由母亲或外婆亲手缝制,多用于男孩出生、满月、百日和周岁等喜庆日子。上面的帽花有辟邪、祈福的寓意,充满着浓浓的舐犊之情,对孩子的佑护之心与未来祈盼跃然其上。
衔剑狮口中嵌入一柄剑,显得威武霸气。
衔剑狮的舌头、狮眉、狮目都可以活动
从豁开的狮嘴可推断原来衔有剑
相较于不衔剑的,衔剑狮工艺更为复杂。
威武霸气的剑狮
林先生收藏的狮文化题材帽花,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狮子整体造型的,就是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周边饰以飘带,表现出狮子的威武和灵动。另一类为狮头造型,整体呈圆形,直径4厘米左右,造型饱满,阔嘴、獠牙、大鼻、瞪眼,额头上刻“王”字或旋螺,外缘再饰以一圈旋螺如狮鬃张扬。最大的那枚,直径达到5.5厘米,周围饰以一圈八卦图案。
这类狮头又可分衔剑和不衔剑两种。衔剑的就是剑狮,其张开的嘴用两颗獠牙巧妙地分成三格,中间那格吐出狮舌,左右两格正好嵌入一柄剑,显得威武霸气。
衔剑狮头相较于不衔剑的,工艺要复杂一些,其中狮眉、狮目和狮舌为单独构件,由银丝粘连,在背面缠绕固定,用手指在背面挑动,狮眉、狮目和狮舌都能活动起来,发出悦耳的声音,使得整个狮头活灵活现,充满萌趣。
由于帽花是装饰在帽子上的,小孩子玩耍的时候难免会有损坏,所以林先生保存的剑狮帽花,多数已不是非常完整了,有的“剑柄”断掉了,有的“剑尖”弯曲了,有的干脆整把“剑”都丢了,但从其豁开的狮嘴仍可以推断出原来是有衔“剑”的。
剑狮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独特的剑狮文化正逐渐进入文史研究者的视野。据林先生介绍,厦门文史研究者林鸿东撰写了多篇关于福建特别是闽南剑狮的文章,对剑狮的种类、分布、文化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21年6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刊登了魏雄辉副教授的研究论文《闽南剑狮与西南吞口造型及内涵之异同》。今年4月4日《泉州晚报》刊登的《晋江老街巷里的别样石敢当》一文,也介绍了晋江永和钱仓村的剑狮石敢当造像。
林鸿东在《福建剑狮考》一文提出,福建剑狮种类丰富,分布广阔,主要形成闽南剑狮与闽东剑狮两大分支。从用途上看,有镇宅剑狮、石敢当剑狮、年画剑狮三大类;从材质上看,则有灰塑、剪瓷、兽牌、彩绘、石雕五种。福建剑狮的分布范围与闽台文化的辐射范围大致一样,北至温州,南抵潮汕,东渡台湾,西进汀州,甚至远播至东南亚。凡有闽人处,皆有剑狮神。剑狮民俗文化曾广泛存在于闽人的传统聚落,并因传统聚落的式微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魏雄辉在《闽南剑狮与西南吞口造型及内涵之异同》一文指出,“吞口”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南(云、贵、川)及湘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有辟邪寓意的物品,它们常常被悬挂于居所大门门额之上,具有镇宅、辟邪、纳吉的寓意。每逢节日,当地还会举行祭吞口、挂吞口仪式,并伴随跳吞口舞、唱《祭吞口》、传扬吞口的神话故事等各种吞口文化活动。据说,吞口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与巫术活动的面具艺术,是面具的变异产物,为古代图腾文化、巫术文化与风水文化的结合物。闽南地区的剑狮与西南地区的吞口,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其造型的共同之处在于“口中插剑”,其民俗文化也都属于民间求吉避祸心理的有辟邪寓意的物品。二者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其他明显的特征差异,具体表现在形象指代物、插剑方式、色彩表达、材料表现以及吉祥表征上均有不同,这反映了中国民间习俗相似的民俗习惯和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对吉祥含义的共同追求。
林先生说,希望文史研究者也能注意到帽花上的剑狮,丰富闽南剑狮文化研究的领域和内涵。
(林联勇 文/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