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落幕,A股2022年年报披露季正式收官


(资料图片)

常州A股上市公司(不含新城控股)主营业务收入合计2430亿元,同比增长34.41%,净利润合计137亿元,同比增长15.5%。作为创新发展“领头羊”和高质量发展“压舱石”,资本市场“常州军团”用韧性和活力展现了常州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

80%!

“新”字引领动能转换

近年来,常州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崛起了全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智能电网等产业高地,进而带动了一批常州上市公司的崛起。全市A股上市公司中属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近九成。

2022年,克服国内外疫情、供应链紧张、进出口不稳等不利因素,全市A股上市公司中,实现盈利的企业共54家,占比近80%

围绕“新能源之都”建设,目前常州拥有37家本土新能源领域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新能源产业链上市公司势头强劲,天合光能、亿晶光电、聚和材料、亚玛顿、裕兴股份等企业营收均实现30%以上增长。作为常州光伏产业的代表企业,天合光能2022年组件出货量达到43GW,同比增长73%,排名全球第三,并且预计2023年组件出货同比增长50%以上,达到65GW左右。凭借光伏组件与分布式系统等业务,2022年年度,天合光能实现营业收入850.51亿元,同比增长91.21%;归母净利润为36.80亿元,同比增长103.96%,业绩表现领跑常州企业。

此外新材料行业上市公司增速保持较高水平,华润材料、中简科技、长海股份、常宝股份增幅超过20%。

“从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推进高质量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到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常州重点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培育了更多优质的企业。”常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刘敏介绍,这些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完成融资,又持续反哺地方重点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产业+资本”两翼齐飞。

67.79亿元!

创新“变量”成发展“增量”

研发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驱力。2022年,常州A股上市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年研发费用合计67.79亿元,同比增长16.93%

大额研发投入为相关公司带来良好市场表现。例如,2022年,快克智能研发投入超过1.13亿元,同比增长76.86%。公司立足于国家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战略方向,着力打造的IGBT多功能固晶机、甲酸焊接炉、纳米银烧结设备均已完成开发。其中纳米银烧结设备作为第三代半导体封装中“卡脖子”装备,被江苏省工信厅认定为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项目,报告期内已取得3项发明专利及国内头部客户的订单预期。同时功率模块激光打标&去胶专用设备以及Clipbond真空焊接炉等封装设备完成千万级销售,实现突破。

中简科技研发投入超过5352万,同比增长20.31%。公司积极发挥自主可控优势和产业链“源头型”牵引作用,报告期内积极参与先进材料国家实验室建设并取得进展。以公司为核心组建了“自主可控、特色鲜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科创港,通过平台作用的发挥和重点应用领域牵引,在当地各级政府的倾力支持下,不断集聚各类优势创新资源,形成了强强联合、协同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有望为公司后续全面、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常州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尤其是‘卡脖子’关键技术提升;二是在一些领域已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集群,生产规模和先进性在全球领先。”常州工学院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钱炳认为,要靠创新变量支撑发展增量,企业要充分利用融资工具,开展技术攻关突破,努力构建业绩的第二增长曲线。

114.3%!

经济回暖势头强劲

得益于生产消费的回暖,今年一季度资本市场“常州军团”持续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多家企业营收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甚至有企业经营业绩创历史同期新高,也有不少企业实现净利润成倍增长。

随着文旅市场加速回暖,2023年一季度,天目湖的业务呈现出强劲复苏态势,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营收同比增长114.3%,较2019年同期增长35.3%;归母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较2019年增长27.6%。客流方面,截至3月20日,天目湖山水园、南山竹海两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94%。

2023年一季度,苏文电能实现营业收入5.81亿元,同比增长42.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08.57万元,同比增长127.64%。公司各项经营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电力工程与设备毛利修复的背景下销售毛利率/净利率恢复至28.94%/16.58%,同时报告期内新签订单同比增长35%-40%,继续显示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一季度经济恢复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作为头部的上市公司率先反映出了经济的上升温度。”力中投资合伙人姚中彬认为,今年以来,常州锚定文商旅融合促消费、新能源之都建设提能级、营商环境优化不止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常州上市公司质地较好,若能做好产业培育、产业投资和并购,加大人才引进,则有望能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据了解,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增速连续12个月位列苏南第一。七大主要行业中,电子和机械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值分别增长11.8%和11.5%。新能源产业持续支撑有力,新能源领域核心制造业产值增长37.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8.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光伏三大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69.7%、34.2%、11.7%。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4.7亿元,同比增长7.1%。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