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口腔卫生状况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约5.14亿儿童患有乳牙龋齿。龋齿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称为乳牙列,由20颗乳牙排列而成。从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萌出完毕。宝宝萌出第一颗乳牙,通常是从下颌前牙区域开始呈对称性长出。直到三岁左右20颗乳牙便会陆陆续续长齐,到了6岁恒牙开始长出替换乳牙。


(资料图片)

口腔健康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维护儿童的口腔健康有利于均衡摄入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全身的正常生长发育。婴幼儿期又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健康、排列整齐的乳牙是孩子正常发音的生理基础。

无奈的是,许多家长忽视了乳牙的重要性,超过四分之一孩子在4岁就患上了第一颗龋齿,甚至很多宝宝在2岁或更早就有了蛀牙。牙齿属于身体的硬组织且无法再生,故提倡学龄前儿童每6个月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检查。

乳牙龋危害不容忽视

3岁至6岁是幼儿患龋的高峰期。该阶段儿童的牙弓开始发生变化,出现牙间隙,为换牙做准备,但易造成食物嵌塞,引发邻面龋。有些家长认为乳牙会被替换,所以治疗与否不重要。

事实上,乳牙龋作为龋病的一种,其危害不容忽视。

■影响咀嚼功能:儿童患龋后不仅会引起疼痛,还会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从而影响生长发育。随着龋病的加剧,慢性根尖周炎牙的根尖甚至会穿透牙龈,接触粘膜形成慢性创伤性溃疡。

■影响恒牙及恒牙牙列:乳牙因龋坏早失后,缩小了为继萌恒牙所占的空间,将导致恒牙萌出不足而发生恒牙牙列畸形,对儿童颌面部发育和美观造成影响。

■乳牙龋并发症:当乳牙龋转变成慢性根尖周炎可使机体的其他组织发生病灶感染,出现低热、风湿性关节炎、蛛网膜炎、肾炎等,为了治愈或减轻病症只能将其拔除。而乳牙的早失,亦会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

基于此,乳牙坏了还得治。由于患儿在龋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乳牙龋的患儿易被照护者忽视,请家长们务必重视乳牙龋的危害,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龋病的关键措施。

预防乳牙龋,从没牙开始

从宝宝出生开始,家长就应该养成每天为宝宝清洁口腔的好习惯。家长用软纱布为孩子轻轻擦洗口腔,可有效预防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俗称“鹅口疮”)。

1岁半到2岁的宝宝应逐步停用奶瓶,且奶瓶内只能装白水和无糖奶,用杯子或小勺喂含糖液体(比如甜奶、果汁、蜂蜜水等)。

家长可以使用训练杯帮助宝宝戒除奶瓶,先从睡前那一次开始使用,避免宝宝含着奶瓶边喝边睡,且每次喝奶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

乳牙萌出后,家长可选用纱布轻轻为孩子清洁口腔和乳牙。当多颗牙齿萌出后,家长可选择指套刷或软毛牙刷为孩子每天刷牙2次,并确保清洁上下颌所有牙面,特别是接近牙龈缘的部位。

两三岁左右的孩子会尝试自己刷牙,但此时孩子手指精细运动能力尚未完善,无法真正刷干净牙齿。此时,家长应主动帮助孩子刷牙,每日至少2次。

三四岁开始,儿童动手能力和四肢协调性明显增强,家长可教孩子自己用最简单的“画圈法”刷牙。要领是将刷毛放置在牙面上,轻压使刷毛屈曲,在牙面上画圈,每个部位反复画圈5次以上,前牙舌侧需将牙刷竖放,牙齿的各个面均应刷到。

孩子学习刷牙,家长不仅要帮助和监督,还应每日帮孩子刷牙至少1次,最好是晚上,直到上小学,这样才能保证刷牙的效果。此外,儿童应养成规律饮食的习惯,除每日三餐外,尽量少吃零食。如果吃零食也应有规律,可在两正餐之间加零食。

窝沟封闭和涂氟均可有效预防龋齿

当我们张开嘴能看到后边大牙的咬合面(咀嚼食物的一面)是凹凸不平的,凹陷的部位就叫窝沟。有些孩子的窝沟比较深,食物和细菌嵌塞进去,家长很难用牙刷清洁到位,蛀牙很容易从这些缝隙开始,医学上称这种龋为窝沟龋。

窝沟封闭就是牙科医生使用沟隙封填剂(一种透明或有色树脂),把沟隙填平,以利于清洁,减少蛀牙的机会。封闭剂一般可以长期保留。刚刚做完封闭,最好在3-6个月做一次复查,以后每年做口腔常规检查时,应同时检查封闭的牙齿,如发现封闭剂脱落的情况,可以及时给予弥补。

涂氟就是将氟化物涂在牙齿表面形成较抗酸的晶体,能抵抗细菌对牙齿的酸蚀,就像一层盔甲一样保护着牙齿,起到预防蛀牙的效果。

当宝宝满3岁后,建议宝宝进行常规涂氟,通常每年2至4次,即每3至6个月涂氟一次,由医生根据宝宝的牙齿状况及患龋风险来决定一年几次更合适。

涂氟时,氟化物的用量很少且迅速硬化,进入身体的氟更少,因此不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影响,家长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涂氟是间隔性防龋措施,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同时延缓现有龋坏的进展,但最重要的还是每日至少2次的刷牙以及规律使用牙线。

要明确的是,窝沟封闭和涂氟都是口腔科常用的预防龋病的有效手段,各有侧重。涂氟适用于全口牙齿,而窝沟封闭主要针对磨牙,包括乳磨牙和恒磨牙。建议听从牙医意见,在不同时期为孩子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作者:陈润元(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护士)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